mobirise.com

(五桂樓)
畫棟雕樑玳瑁簷,清秋香氣透重簾。
十年前步蟾宮去,仙種分來屬孝廉。
(考盤軒)
數間茅屋面嶒崚,滿架牙籤五夜燈。
知是碩人歌寤處,此中況味冷於僧。

五桂樓

介紹
1911 年,梁啟超先生受林獻堂之邀,偕女兒令嫻及同志數人來 台,自基隆上岸即受到熱烈款待,在台北停留一個星期後,轉訪中 部遊歷,下榻萊園五桂樓。梁啟超在五桂樓停留了五天四夜,期間 遊歷萊園,曾與當時櫟社成員吟詩唱和,且親自為萊園內十大美景 題詩,共留有絕句十二首,匯為「萊園雜詠」的著名詩句。

五桂樓本叫「步蟾閣」,是林文欽公中舉人時所建。後來在第二代主人林獻堂的重建下更名為五桂樓,也因為樓前的五棵桂樹而聞名。日治時期,林獻堂在五桂樓造就出台灣精神,成為櫟社詩人們吟詩唱和的聚會所。

其中,「五」象徵林家頂厝五個堂兄弟,即:紀堂、烈堂、獻堂、澄堂、階堂,「桂」取富貴平安的諧音。另外也與舊名「步蟾閣」相應,取「蟾宮折桂」,即科舉考試高中之意。

考槃軒

介紹:

考槃軒為當時擁有豐富藏書,讀書人吟詩作樂的地方,可想像得知是書人非常喜歡的地方,也曾是當時林獻堂辦第一屆夏季學校的教室,最詳細的敘述是考槃軒為由東到西蓋成一條龍式八間起的建築,每間有一扇門,全為半圓形的拱門,東邊原有一間廚房,門前種有三棵玉蘭樹。現今的資料已經很難取得了,圖像也幾乎都必須靠想像得知,因後來明台中學遷入便做廢了,頂多可知大約是位在明台中學操場上北面跑道,萊園溪旁。

                考盤軒舊照>>


當時開始著手蒐尋資料時便開始體會到歷史文物的重要性,考槃軒目前的文獻資料少之又少,因為很早便做廢了。

目前知道的人屈指可數,連張彩色的照片都沒有,我們雖然可從詩人所敘述的文字中找尋蛛絲馬跡,但很多也只限於文字敘述與想像。

每個人的想像無限大,因此對於考槃軒的想像也是無限大,詩人描述的是文字,是感覺,而非對於考槃軒的實際描述,但由書人每字每句中仍可感覺到,考槃軒曾是帶給許多詩人靈感的知性場所,我的想像是像現在的圖書館,擁有豐富的藏書,帶給人們知識,也有相對應給予安全感。

考槃軒之名出自《詩經·衛風·考槃》,原文為有德行者隱居避世,但仍謹守其志,獻堂先生用此作為書房之名,其目的自是彰顯不附和日本殖民政府之志向。

 

考盤軒位現在明台中學操場上北面跑道,萊園溪旁。由東到西蓋成一條龍式八間起的建築,每間有一扇門,全為半圓形的拱門,東邊原有一間廚房,門前種有三棵玉蘭樹。光緒三十三年(西元 1907 年)以前,是一個主要讀書接客之所,平時作為藏書,吽而也在此開會或吟詩,大正十三年(西元 1924 年)台灣文化協會在此舉辦夏季學校,以考盤軒作為教室,是台灣民族運動的搖籃。後來因明台中學遷入,才做廢。

 

梁啟超詩云:「久分生涯託澗簻,跡鹽送老意如何。 奇情未合銷磨盡,風雨中宵一嘯歌。」
梁啟超作此詩既有自勉之意,也是對獻堂先生的勉勵。前三句先說自己在流亡不得志的生活中,許多時候只能寄情於山水之間,原本為國為民的雄心壯志在歲月消磨下,只剩年華老去的空嘆。但第四句一反前詩傷感之情,在深夜風雨中盡情嚎嘯高歌,鞭策自己仍不改其志,繼續為實現理想而奮鬥不懈。

 

「久兮生涯託澗邁,跡鹽送老意如何。奇情未合銷磨盡,風雨中宵一嘯歌。」位於柳橋至木棉橋之河道中段,順擣衣澗流水而下的左側,即目前明台高中司令台前方處,原為林獻堂加入櫟社後,更成為抗日人士共同討論對策及意見交流的地方,其名取自於詩經,「考槃」指的是有德行者為其志而隱居避世之意。考槃軒是今天的司令台。「鸞吪鳳靡送年華,頗識吾生信有涯。惆悵無因成小隱,賣書猶欲問東家。」此七絕為梁啟超所作萊園詩的最後一首,寫先生即將離開萊園的不捨及自覺與獻堂先生相識恨晚心情。詩中作者以鸞鳳喻獻堂先生與自己縱有俊秀之才,卻在風雨飄搖的時代與有限而無情的年華中耗盡,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狀況下,惆悵無端,闡明獻堂先生只得小隱山林,築萊園過著清閒生活。佇立在明台高中操場邊的「萊園一家」石碣,與董事長室所懸掛之「互相扶助」匾額正好組成明台高中之校訓,「萊園一家」為明台高中(前身萊園中學)創校校長林攀龍先生所題。在石碣上依稀可見「南陽」字號,其意在於林攀龍先生特別強調的師生情誼,應如同一家人一般,互相幫助,其後之歷任校長均以此來訓勉全校師生,展現明台高中師生和睦融洽猶如親子的獨特校園風格。


參考資料:貓羅新庄文化工作室 謝仁芳 於 2001.03.26 發表的一文 霧峰鄉歷史淵源與地名沿革

照片來源:思婷,宜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