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亞洲電影課程系列講座】
【台灣與亞洲電影課程系列講座】
主持人:林松輝教授(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講座一】影圈奇葩--廈語電影的意外介入
時間:2023年3月8日(三)14:10-16:00
地點:人文大樓712教室
講者:楊明慧助理教授
講者簡介:
楊明慧是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我們的電影,我們的家:廈語電影與新馬廈語身份的漸變(1948-1966)》。
演講大綱:
廈語電影於1940年代崛起,1960年代便已銷聲匿跡,短短二十幾年的光陰卻譜寫出華語電影歷史極為特殊的一頁。它應運而生,生逢其時,意外地介入當時的華語影業,挑戰了以國粵語片稱霸的局面。今天重返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不僅是將遮蔽過去的塵埃拍散,也促使我們反思以往對於華語電影,乃至於亞洲電影的一些既定認知,帶來新的思考及想像資源。本講座將介紹廈語電影獨特的歷史面貌,並探討廈語電影作為歷史個案如何可以挑戰當代學術話語與主流論述。
【講座二】被遺忘的福佬文化圈:台語影視的跨國流變
時間:2023年3月13日(一)13:10-15:00
地點:人文大樓312-1教室
講者:蘇致亨先生
講者簡介:
蘇致亨,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曾任文化部首長幕僚、2021年言論自由日「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策展人、2022年總統府建築光雕展演編劇統籌。著有《毋甘願的電影史》(榮獲台灣文學獎金典獎、Openbook 年度好書獎,並入圍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研究圖書獎),現正將 BIOS monthly〈弄髒電影史〉專欄改寫成書。
演講大綱:
中山大學社會系的葉高華老師曾寫過:「在台灣,有一種語言,你我都知道是什麼。但無論如何稱呼,都會有人不爽。講那種話的人,習慣自稱講『台語』」。這場演講,會從《毋甘願的電影史》介紹的台語片興衰出發,說明這段曾流行於福佬文化圈的盛世,是如何開始,又是如何被遺忘。
【講座三】金馬獎的文化史:從黨國機器到跨國娛樂
時間:2023年3月15日(三)14:10-16:00
地點:人文大樓711教室
講者:陳柏旭博士
講者簡介:
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博士,現為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曾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級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戰後台灣文學史、華語電影、冷戰文化、全球左翼。論文散見於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Chinese Literature Today、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East 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等國際學術期刊。
演講大綱:
素有「華語界的奧斯卡」美譽的金馬獎即將於2023年年底步入第60屆,可以預見藝文界勢必將舉辦許多展覽、座談、放映等重大紀念活動。儘管金馬獎如今多半以娛樂盛會的面貌於每年年終出現在報紙的影劇版頭條,然而中國官方自從2019年起抵制出席金馬獎之後,重新揭櫫了金馬獎——如同其字源「金門」與「馬祖」所示——其實一甲子以來始終鑲嵌在兩岸三地的冷戰地緣政治遺緒當中。本次講題將從文化冷戰、語言政策、地緣政治等角度出發,追索電影獎項、影展、電影節等圍繞在影像周邊的文化工業機制如何影響電影乃至流行文化的發展。
主辦單位: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台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
教育部「玉山學者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