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rise Web Page Maker

太子樓

  乙未戰爭時,日軍在攻陷彰化縣城後於大莆林(今嘉義縣大林)一度受挫,但之後便重整兵力,分三路進攻嘉義縣城,而在日軍砲火之下,城垣受到重創,最後在北門淪陷之後,其他三門也先後被破,攻城戰不到半日便宣告結束。之後在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的大地震與大正元年(1912年)的暴風雨中,嘉義縣城僅存的遺跡再次受創,進行市街改正後幾乎消失殆盡。其中東門樓(原又稱太子樓,紀念封為太子太保的王得祿)的舊建材曾一度被移到十九公廟後重建,而在二次大戰後又移到嘉義公園裡並命名為太保樓,但後來因年久失修而在民國六十年(1971年)由嘉義市政府改成鋼筋水泥建築,但已不復原貌,最後在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整建嘉義公園時被拆除。
  黃啟棠到了這裡,看到昔日的城垣如今已變成古蹟,對於時代的衰盛有了更多感慨。

料來源

福康安紀念碑

  坐落在嘉義公園內的福康安紀念碑,是乾隆年間為了嘉獎平定林爽文事件的將軍-福康安所設立的!整個紀念碑是由上面的石碑加上贔屭(ㄅㄧˋ ㄒㄧˋ)組成的。當時石碑和贔屭是在福建廈門製作,但贔屭在運送到台灣的途中不慎掉入港道內, 之後遂用砂岩仿造了一個,存放於福康安生祠內。後來1906梅山地震後,將紀念碑移到今天的新榮路三商百貨附近,之後又移入嘉義公園內存放。而落入水中的贔屭在1911年時被找到,傳說具有靈性,所以將他移到台南南廠代天府保安宮內供奉。
  福康安紀念碑同時也記載了嘉義地名的由來,紀念碑上佈滿了時間的痕跡,讓詩人不禁有一種滄桑之感。


資料來源

紅毛井

   紅毛井又叫做「蘭井」,因為荷治時期在諸羅的派駐人員越來越多,為了因應當時的大量需求及改善水質,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是在1657年開鑿了此井。明鄭時期,鎮守當地的部將吳智武又曾將其整修,據說當時的井欄是方形的喔~而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時,因為當時的井水實在是太~~好喝了,聞名全縣,所以那時候的諸羅知縣衛克堉就給了它「蘭井泉甘」的美名,也列入諸羅八景之一呢!後來居民便一直飲用著此井水。但可惜的是,日治時期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踏查的時候發現,當時的官署已經貼上了「不適於飲用」的告示,而在1928年,紅毛井幾乎已被磚石填滿,只剩下骯髒的水和遺留下來的古跡了。
  想到了紅毛井的興衰,詩人不禁感慨萬千啊……
  民國五十九年,嘉義市長許世賢重修了老舊的紅毛井,不僅架設了鐵欄,同時也立了「紅毛井整修紀念碑誌」作為紀念,後來嘉義市政府又再重修了圓形井欄,並在周圍增加設計,才成為今日我們所見的紅毛井。

資料來源

嘉義市孔廟

        現今的嘉義孔廟其實已經不是當初黃啟棠所回憶的那個孔廟了,一開始的孔廟興建於康熙年間,由當時諸羅知縣建造於諸羅城外,但乾隆年間,孔廟遭颱風摧毀,改建於現在省立嘉義醫院內,之後又因為林爽文事件遭到破壞,直到嘉慶年間又重建,不過孔廟的悲慘命運還沒有結束,日據時代嘉義經歷大震災,孔子廟倒毀,後來嘉義縣政府籌足經費,才在今天的嘉義公園重建孔廟。

資料來源  1 2

阿里山鐵路

        昔日的阿里山鐵路是為了運送木頭時開發,而作者看到此火車,
不禁想起日本開發台灣地區的種種,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物件也跟著斑駁或早已不見。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興建遠在日治時代明治37年(西元1904年),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12月嘉義至二萬平正式完工通車,全長66.6公里,隨森林開發業務發展之需要,延展至阿里山並逐漸增設支線,目前嘉義至阿里山營業路線長約71.4公里,阿里山森林鐵路開發初期純以運材為主,亦是早期山地居民上、下山及運輸生活物資的主要工具。近年來森林遊樂及觀光事業急速發展,為因應日增的登山遊客需要,自民國51年起,以柴油車取代蒸汽動力機車,營運目標已由運材為主轉變為客運為主,並逐漸發展為高山觀光鐵路列車。


資料來源 1 2

網頁製作者

中文一 陳虹媞/生技一 游昕瑋/植病一 賴彥琳/財金二 蔡博獻/行銷二 駱品翰

指導老師: 高嘉勵老師/陳育毅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