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obirise.com/

聚英樓的興起&沒落

在日治時期,台中市中區為最早發展的地區,因此成為中部的交通樞紐,許多的戲院、酒樓、第二市場也都聚集於此,讓中區成為人群聚集、繁華興盛的中心商業區,而詩人林資銓常去的聚英樓就是當時非常有名的酒樓。

提到聚英樓,似乎給人一種飲酒作樂的印象,但它不僅是帶給人們歡愉的聲色場所,更是當時台灣人們民主思想流動、匯聚之地,因此,聚英樓成為日治時期台灣民眾黨的成立據點!

台灣民眾黨的據點

聚英樓身為台灣歷史上首度出現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台灣民眾黨的根據地,其發展與興衰都和台灣民眾黨的歷史密不可分。

在1927年,被日本殖民與統治的台灣,有一群人希望能夠成立屬於台灣人的自治團體,於是他們開始向總督府提出政黨方案、宣布組成「台灣民黨」,但卻因為其內容涉及民族主義,被臺灣總督府以妨害治安為由禁止,但是,他們並未因此放棄,而是計畫重新籌組政治結社,並持續調整方案內容,最後在該年7月10日通過申請、成立了台灣第一個現代政黨─台灣民眾黨,並在台中新富町(今台中市大墩)的「聚英樓」舉行結黨式,以此做為據點。

當時領導人的蔣渭水,與彭華英、黃周、謝春木、陳逢源、陳旺成等62名黨員,發表了台灣民眾黨的綱領政策:「確立民本政治,建立合理的經濟組織,及改除社會制度之缺陷」,同時解釋了黨旗的意義:「黨旗左上角旗面四分之一處為藍地,意即黑夜,藍地中有三顆星,代表黨的三大綱領;而其餘四分之三的旗面為紅色,意即熱血。全體的意思即以熱血要求解放。」

擴大與分歧

在積極推動「以農工為中心的民族運動」下,台灣民眾黨的勢力慢慢擴大,農工階級的生活得以提高,使貧富權利趨於平等,但也引起支持資產階級的黨員們的不滿,造成內部分裂,部分黨員離開民眾黨。

 


民眾黨解散與聚英樓被拆除

1931年,台灣民眾黨試圖革除社會制度之缺陷與陋習、實行男女平等、聲張自主等行動牴觸了日本「內地延長」的治台政策,而被視為反抗殖民者的非法團體,最後以違反「治安警察法」遭到警察逮捕,被迫解散,而­­­本為民眾黨據點的聚英樓也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