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rise

王得祿的太保樓

         二次大戰後又重建於嘉義公園為「太保樓」,但最後該樓還是在1971年改成鋼筋水泥建築,繼而在1998年整建公園時被拆除,自此東門城消失於歷史的洪流中。民國64年將古砲移至現址時,後方有命名為「太保樓」的鋼筋水泥二層樓閣建築。命名太保褸係紀念清朝水師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道光年間王得祿主修嘉義東門樓(位於今和平路東門圓環),明治39年大地震時,僅東門未震垮,後因闢建圓環,市民將拆下的舊建材重建於十九公廟後方,光復後重建於公園側,並命名為太保褸。復以年久失修,民國60年以鋼筋水泥興建太保樓於古砲後方,其建築並非古蹟,卻成為公園內治安的死角,至民國87年整建公園時,將已失去原貌的太保樓拆除,讓整個公園的視覺景觀更開放、舒適,也解決公園內治安死角的問題。 
圖片來源:http://www.eastdoor.com.tw/castle/cyeastdoor.htm

王得祿

         號玉峰,字百遒,為太保地區的名人,亦是清朝時代台灣人從武官位階最大者。王得祿之出生地以我們蒐集到的資料與訪談資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位處台南縣白河鎮的木屐寮與虎子墓一帶,相傳其出生時同時浮出七座山,而有「七星墜地之說」(林春水,年代未詳)。據木屐寮地區的王氏三房後代子孫王振安先生及當地居民的傳述,王得祿的親生母親原為王家佃農,由於當時經濟條件較差,遂將王得祿過繼給王家當養子,王家輾轉遷徙至「溝尾庄」(即今嘉義縣太保市)。王得祿生於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770年1月19日)。先世世居江西南城麻姑山,曾祖父王奇生,於康熙年間入伍福建省,任水師鎮標右營千總,後隨軍參與平定朱一貴之變,而歿於臺灣鳳山縣(今高雄市左營區)獲得蔭官雲騎尉世襲,王奇生長子王舜慕後舉家遷居諸羅山溝尾莊。王舜慕長子為王必敬為太學(國子監)生員,生得四子,兄長為王得嘉為例貢生(秀才),王得祿為次子也在此出生成長,十五歲時入武學堂讀書。
圖片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BE%97%E7%A5%BF
http://okgo.tw/butyview.html?id=1081

王得祿墓 

        位於台灣嘉義縣六腳鄉雙涵村,墓主為大清從一品提督太子太保銜二等子爵王得祿,墓園面積1.92公頃,是台灣最大的墓園式古蹟,也台灣國定古蹟之一。王得祿為清治台灣官位最高者,因此其陵寢按傳統清律例建造,氣勢頗為恢弘;除墓地廣大外,另有石虎、石羊、石馬、石象、石翁仲等石象生等重要歷史文物。王得祿是清朝台灣第一高官,曾受皇帝封「太子太保」銜,這也就是嘉義縣治所在地名為「太保市」的由來。
        有許多外地遊客慕名到嘉義,想要一睹王得祿墓園樣貌,但因路標不清,很難找到墓園所在,這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尤其墓園距「嘉義故宮」預定地很近,希望深具歷史文化意義的王得祿墓園,能展現獨特的景觀意象,帶動觀光產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f/TheTombOfWangDeLu1.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2/TheTombOfWangDeLu2.jpg

太子太保

        太子太保,別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是東宮官職,均負責教習太子。清朝時太子太保等是從一品官,但是有銜無職,一般作為一種榮譽性的官銜加給重臣近臣。太子太師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護其安全。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們的副職。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頭銜只是一個榮譽稱號,並不是真的給太子上課(比如劉墉),有的皇帝根本就沒太子,也封別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還是小孩,就封別人做太子太保。明朝末期曾經出過一位傑出的女性軍事統帥,她就是被記載於二十四史之一           《明史》的秦良玉(《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秦良玉因為戰功赫赫,曾經被明朝崇禎皇帝加封都督同知(正一品武將),後南明隆武政權成立後,考慮到秦帥的功勳、威望以及忠貞,並想派遣其軍隊白杆兵參加抗清鬥爭,於是派遣使者前往石柱加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貞侯,並賜“太子太保總鎮關防”銅印。
圖諞來源: 百度百科 ( 點圖有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