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門,即為台灣府城大東門,建於清領時期。臺灣府建城時,第一座動工興建的城門就是大東門,經過多次改建及林爽文事件的影響,最終才改建為兩層的城樓。大東門周圍民宅遍布,而居民依城門石壁築屋而居。然而,到了日治時期,城桓因年久失修,逐漸傾頹,而這樣的漢人防禦建築也為當時政府所不容,最終無法逃脫被拆除的命運。
適時連橫發表「鴉片有益論」,受到當時台北仕紳嚴重的抨擊和排擠,無處容身的連橫,只能黯然回到故鄉台南潛心研究文字學。為了更加貼近漢字,連橫拜訪了充斥著漢文化氣息的的迎春門,他登上了城門四處遠眺,高眺的視野讓四周的景緻一一映入眼簾。他看見了守衛城牆南北居民的古老銃樓、清澈溪流兩旁極具江南風情的柳樹,與綻放如滿天烈焰的刺桐花。
曾經,清朝政府為了守護當時無險可據的商家、百姓,於城門南、北兩側興建銃樓以保護當時東門城內外街的商鋪居民;柳樹、刺桐花皆為春天來臨的象徵,同時又同為漢人古典文化中常見的植物,而刺桐花在鳳凰花引進府城前被視為城花,當時台灣府城還有「刺桐城」之稱呢。
在望向更遠之處,看見了鄭氏時期時所建立的彌陀寺和開發的羅漢門,而這些使連橫眼前剎時浮現明鄭開墾拓荒的繁榮景象,在看見一連串充滿強烈漢文化色彩的的景物,他的內心頓時產生了許多感悟,就作詩來抒發內心的情懷。
如今雖然景物依舊。但諷刺的是臺灣已經割讓給了日本,早已不是過去漢家政權,為此連橫不免興起今非昔比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