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振富 Jen-Fu Liaw
特聘教授
Born into a farming family in Wufeng, Taichung, Professor Liao's intellectual journey was inspired during his high school years at Taichung First Senior High School, where the school's history of pioneering Taiwanese scholars planted the seeds of his passion for exploring Taiwan's modern history.
In the early 1990s, during his doctoral studies, Professor Liao began dedicating himself to Taiwanese literary research. In 1996, he completed 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 Study of Three Poets from the Li Society: Lin Chi-hsien, Lin Yu-chun, and Lin Hsien-tang," which marked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his academic career.
His primary research focus centers on classical Taiwanese literature, with a long-standing commitment to excavating literary historical materials. Through this work, he explores the 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intellectual thought among Taiwanese new and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Professor Liao has also been instrumental in nurturing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as pioneered an entirely new research field of "Japanese-era Han Literature in Taiwan."
廖振富教授,台中霧峰農家子弟出身,高中時期,受到臺灣先賢創設母校台中一中校史之啟發,播下對臺灣近代史探索尋根的種子。1990年初期,博士班階段開始致力臺灣文學研究,1996年以論文《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獲得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以臺灣古典文學為主,長期致力於臺灣文學史料之挖掘,從中探索日治時期臺灣新、舊知識份子文學與思想之世代傳承。另外,也關心臺灣文學在中小學的播種紮根,並開展「日本在臺漢文學」的全新研究領域。在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任內,更專注在台灣文學的推廣普及扎根工作,而如何強化學術研究與當代台灣社會的對話,尤為近年之關注焦點。
- 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2016/9/1~2018/7/31)
- 中興大學台文所所長(2011年8月~2014年7月)
- 中興大學台文所榮譽特聘教授(2011年8月 ~)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2011年2~7月)
- 中興大學文學院副院長(2008年8月~2010年7月
- 中興大學台文所專任教授(2007年8月迄今)
- 臺灣師大台文所專任副教授、教授(2005年8月~2007年7月)
- 台中技術學院專任講師、副教授(1989年8月~2005年7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1996)
- 著作《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獲106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台灣文獻書刊出版」文獻書刊優等獎,2017年8月。
- 著作《臺中文學史》(與楊翠合著)106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台灣文獻書刊出版」文獻書刊佳作,2017年8月。
-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第五屆台灣文獻獎「傑出文獻研究獎」(2014年)。
- 著作《從晚清到二二八: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獲98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台灣文獻書刊出版」文獻書刊優選,2009年8月。
- 著作《櫟社研究新論》、《從晚清到二二八: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獲國立編譯館審查獎勵出版。
- 中興大學建教合作研究計畫績優獎(97年)。
- 科技部甲種研究獎勵(85、88年度)。
- 臺灣古典文學
- 臺灣近現代文學
- 日治時期日人在臺漢文學
- 臺灣文學史料
- 臺灣古典文學專題
- 區域文學與地方文史資源調查
- 日人在臺漢文學專題
- 臺灣文學與國語文教學
- 跨國脈絡下的臺灣古典文學
A、專書
- 廖振富,《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17年11月。
- 廖振富,《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16年12月。
- 廖振富,《時代見證與文化關照-莊垂勝、林莊生父子收藏書信選》,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5年12月。
- 廖振富、楊翠,《臺中文學史》,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15年9月。
- 廖振富,《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12月。
- 廖振富、張明權,《臺灣古典作家精選集:在臺日人漢詩文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3年11月。
- 廖振富,《臺灣古典作家精選集:林癡仙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1年12月。
- 廖振富,《臺灣古典作家精選集:林幼春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1年12月。
- 廖振富,《新修霧峰鄉志‧文化教育篇》,臺中:霧峰鄉公所編印,2009年10月。
- 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7年7月。
-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6年3月。
- 廖振富,〈安重根槍殺伊藤博文事件的兩種臺灣觀點──以日記、詩作及報導為主的討論〉《臺灣文學史料集刊》第七輯(2017年8月),頁28-60。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
- 廖振富,〈一個海外臺籍知識分子的現實關照──林莊生致葉榮鐘初探〉《臺灣文學史料集刊》第六輯(2016年7月),頁25-60。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
- 廖振富、張明權,〈日治初期在臺日人漢詩文的「理蕃」書寫及其意涵〉,《臺陽文史研究》創刊號(2016年1月),頁41-81。【102年國科會計畫成果】
- 廖振富,〈動亂時代的跨國情誼──從朱點人致莊垂勝、岸田秋彥信函談起〉,《臺灣文學史料集刊》第五輯(2015年8月),頁24-58。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
- 廖振富、張明權,〈明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日臺漢文交流的多重意涵〉,《臺灣文學研究學報》(Journal of Taiwan literary studies)第19期(2014年10月),頁145-189。(THCI Core)【99年國科會計畫成果】
- 廖振富,〈日治時期新興文學傳播網路的形成──以櫟社史料為研究對象〉,《臺灣文學史料集刊》第四輯(2014年8月),頁19-056。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98年國科會計畫成果】
- 廖振富,〈從「富家公子」民族運動「啟蒙先驅」──蔡惠如生平與作品新論〉,《臺灣文學研究學報》(Journal of Taiwan literary studies) 17期(2013年10月),頁143-183。(THCI Core)
- 廖振富,〈林莊生先生訪談錄〉,《臺灣風物》63卷3期(2013年9月),頁149-162。
- 廖振富、張明權,〈《傅錫祺日記》所反映的親人互動及其家庭觀〉,《臺灣史研究》20卷3期(2013年9月),頁125-175。(THCI Core)【96-97年科技部計畫成果】
- 廖振富,〈時代轉折的見證,臺灣文學史的新發現──傅錫祺家藏櫟社史料的學術價值〉,《臺灣文學史料集刊》第二輯(2012年9月),頁59-84。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98年科技部計畫成果】
- 廖振富,〈斯土斯民,吾情所鍾──台灣文學教學經驗談〉,《國文天地》28卷4期(2012年9月),頁79-87。
- 廖振富,〈思考台灣古典文學「經典化」的可能──「臺灣作家精選集」的架構理念與出版意義〉,《臺灣文學館通訊》第34期(2012年3月),頁23-29。
- 廖振富,〈《傅錫祺日記》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以文學與文化議題為討論範圍〉,《臺灣史研究》18卷4期(2011年12月),頁201-239。(THCI Core)【96-97年科技部計畫成果】
- 許雪姬、吳文星、黃克武、廖振富、翁聖峰、陳俊啟、黃美娥,〈梁啟超遊臺百年紀念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176期(2011年9月),頁1-46。
- 廖振富,〈當前臺灣古典詩研究相關問題的思考〉,《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3期(2010年6月),頁414-453。【98年科技部計畫成果】
- 廖振富,〈連橫《瑞軒詩話》及其相關議題探析〉,《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9年12月),頁261-308。【98年科技部計畫成果】
- 廖振富,〈百年風騷,誰主浮沉?──二十世紀台灣兩大傳統詩社:櫟社、瀛社之對照觀察〉,《臺灣文學研究學報》(Journal of Taiwan literary studies) 第9期(2009年10月),頁205-248。(THCI Core)【98年科技部計畫成果】
- 廖振富,〈安重根槍殺伊藤博文事件的臺灣觀點--以日記、詩作及報導為主的討論〉,《台灣文學研究在韓國:歷史情感與東亞連帶》頁81-107。陳國偉、林大根主編,國立中興大學、書林出版公司共同出版,2018年1月。
- 廖振富、張明權,〈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中的「媽祖進香」書寫──以1912年〈笨港進香詞〉徵詩作品為例〉,《 2013臺中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277-306,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2013年11月。
- 廖振富,〈中村櫻溪北臺灣山水遊記的心境映現與創作美學〉,《臺灣古典散文學術論文集》頁217-250,2011年11月,台北:里仁書局出版。【99年科技部計畫成果】。
- 廖振富、張明權,〈從歷史記憶到現代性省思從歷史記憶到現代性省思──日治時期台中文學地景的一個觀察視角〉,「台灣文學中的地景與生態書寫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2015年5月16日。
- 廖振富,〈從日治時期臺灣看安重根槍殺伊藤博文事件──以日記、詩作及報導為主的討論〉,「走向未來——韓臺人文社會科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韓國外國語大學、台灣國立中興大學共同主辦,2014年6月27日。(會議地點:首爾)
- 廖振富,〈殖民現代性的都市空間顯影:20世紀初期臺中的文化、政治活動〉,第七屆「國際靑年學者中文文學國際會議」,主題「東亞中文文學與跨文化交流」,韓國外國語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台灣國立中興大學共同主辦,2014年6月26日。(會議地點:首爾)
- 廖振富,〈日治時期傳統文人筆下的臺中文化活動與都市風貌──以私人文書與古典漢詩為討論核心〉,「土地與詩學學術研討會」,彰化:師大國文系、台文所主辦,2014年5月30日。
- 廖振富,〈明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12)日臺漢文交流的多重意涵〉,「重返臺灣的近代」學術工作坊論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2013年9月21日。
- 廖振富,〈傳統與現代之間──林幼春散文的時代意涵〉,「台灣五大家族學術研討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1年8月23日。
- 廖振富,〈《傅錫祺日記》反映的家庭生活〉,「日記與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興大學歷史系主辦,2010年8月19-20日。【96-97年科技部計畫成果】
- 廖振富,〈《傅錫祺日記》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以文學與文化議題為討論範圍〉,「臺灣文學的心靈圖像」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主辦,2009年6月13日。【96-97年科技部計畫成果】
- 廖振富,〈海國奇鷹──尋找蔡惠如的身影〉,「第四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主辦,2009年10月31日。【98年科技部計畫成果】
- 科技部:(102/8-104/7)日治前期日人在臺漢文學中的異文化觀察──從漢族風土書寫到原住民印象。
- 科技部:(100/8-102/7)日人在臺漢文學之個案研究──籾山衣洲在臺作品及相關資料蒐編與研究。
- 國科會:(99/8-100/7)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漢文作品之整理與研究─以《臺灣教育會雜誌》為中心。
- 國科會:(98/8-99/7)新發現櫟社史料之建構與研究。
- 國科會:(96/8-98/7)傅錫祺日記編纂出版計畫。
- 國科會:(95/8-96/7)葉榮鐘詩作手稿及其相關資料之學術價值研究。
- 國科會:(94/8-95/7)張麗俊所保存台灣文學史料之整理與研究。
- 國科會:(93/8-94/7)老幹與新枝: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櫟社活動及其創作。
- 國科會:(92/8-93/7)台灣古典詩中的二二八。
- 國科會:(90/8-91/7)台大圖書館藏櫟社詩稿初探。
- 國科會:(89/8-90/7)櫟社第一代詩人六家作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