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涵

助理教授

04-22840671#23
hsiaohan.lee@dragon.nch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曾任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候選人培育、訪問學者,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文小說、女性文學、台灣文學、香港文學、冷戰與東南亞跨區域文學。著有博士論文《冷戰視閾中的港、臺現代主義「故事新編」小說》,碩士論文《八、九〇年代臺灣女性小說中的空間感與身體經驗》;期刊論文散見《中國現代文學》、《東華漢學》。文學創作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入選年度散文選。著有散文集《貓蕨漫生掌紋》,入圍台灣文學金典獎;書評與採訪散見多家報紙副刊與文學雜誌,並於各校講授編輯與採訪相關實務課程。

學 經 歷 Education and Academic Appointments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2024/10-2025/07)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訪問學員(2023/08-2024/07)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培育(2022/08-2023/07)
臺灣中文學會 秘書(2020/05-2022/01)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 兼任行政助理(2017/09-2020/09)
《文訊》雜誌社 專任企劃編輯(2014/07 -2015/08)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2017-2024)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2011-2014)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2008-2011)
 
榮 譽 獎 項 Honors and Awards
A.研究-學術研究獎助
111 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中國文哲研究所 

B.教學-課堂助教獎項
112-1 學期傑出教學助理(中國經典與現代文明)
110-2 學期傑出教學助理(中國經典與現代文明)
108-2 學期傑出教學助理(亞洲共同體:東亞文學與文化)
106-2 學期傑出教學助理(古典文學與現代演義)

C.創作-文學創作獎項
2021《貓蕨漫生掌紋》入選文化部「第 43 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
2020《貓蕨漫生掌紋》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 
2019 獲得「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首獎

 
研 究 領 域 Areas of Specialization
現當代華文小說、女性文學、台灣文學、香港文學、冷戰與東南亞跨區域文學
教 學 課 程 Courses Taught
臺灣當代文學專題(Seminar on Contemporary Taiwan Literature)
台灣文學經典(Masterpieces of Taiwan Literature)
性別研究與文學(Gender Studies)
 
近 期 著 作 Publications
A.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s
  • 李筱涵(2023.06)〈冷戰下的南來與新生:論劉以鬯的新編小說與《酒徒》的香港書寫及南洋 經驗〉,《中國現代文學》43 期,頁 95-133。(THCI)
  • 李筱涵(2021.06),〈跨界生「華」:《青蛇》與故事新編的多重史觀生產〉,《中國現代文學》39 期,頁 145-169。(THCI)
  • 李筱涵(2021.06),〈歸史於自然:從《博物誌》論董啟章小說的自然史書寫與香港寓言〉,《東華漢學》33 期,頁 159-198。(THCI)
  • 李筱涵(2019.06)〈世與士:《續玄怪錄》中對婦女的描述與淑世關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5 期,頁 75-116。
B.會議論文Conference Articles
  • 李筱涵(2025.06)〈冷戰下的港式神話:崑南文學新編策略的「現代」意識與主體重塑〉「台港研究新視野暨《八方文藝叢刊》學術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國立清華大學文論研究中心主辦,清華大學王默人周安儀文學館。
  • 李筱涵(2024.06)〈「現代民俗」的臺灣寓言——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的「故事新編」與現代主義敘事的在地化表徵〉,「雛鳳清聲:文哲青年學者夏季論壇」,中研院文哲所主辦。
  • 李筱涵(2023.06)〈從熱戰到冷戰:張愛玲「故事新編」小說的敘述特徵與多重現代性問題〉,「雛鳳清聲:文哲青年學者夏季論壇」,中研院文哲所主辦。
  • 李筱涵(2023.06)〈多聲「我城」:西西故事新編裡的冷戰城市——香港〉 (Multi-voices about “My City”: Hong Kong as a Cold-War-period city in Xi Xi’s Rewritten Story),臺灣大學—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2023「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工作坊 NTU-UIUC Chinese Literature Exchange Workshop 2023,線上會議。
  • 李筱涵(2022.06)〈冷戰視閾下的南來與新生:論劉以鬯新編故事的香港書寫〉,「文學/海洋/島嶼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主辦。
  • 李筱涵(2019.12)〈「詩與史」的溯唐技藝:論王小波《青銅時代》的歷史書寫〉,「21世紀中國研究的新面向——文學、文化、語言」,日本早稻田大學、 臺大中文系主辦。
  • 李筱涵(2019.10)〈論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中西文化承轉和香港史敘事〉,東西方漢學研究的互動與交流:「第十六屆青年學者國際學術會議」及「第三屆歐亞博士論壇」The 16th International Junior Scholars’ Conference and the 3th Eurasian Doctoral Colloquium.,韓國外國語大學 Cyber 館小講堂(C303)。科技部計畫:108-2922-I-002-502。
  • 李筱涵(2019.03),〈歸史於自然:從《博物誌》論董啟章小說的自然史觀與香港寓言〉,「古典與現代的對話——華文文學國際論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臺大中文系合辦。
  • 李筱涵(2018.05),〈故妖新說,以「風土」為「在地」:試論華語語系視域下現代新編俗文學《青蛇》之「地方性」新詮〉,「共群‧現場」:第四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主辦。
  • 李筱涵(2012.11)〈人/城交纏,二十一世紀臺灣女性小說之切面:鍾文音《艷歌行》之城市書寫與性別空間再現〉,2012臺、日研究生國際學術研討會「移動與穿越──臺日文學中的性別、身體與空間論述」,日本名古屋大學、臺大臺文所主辦。
  • 李筱涵(2012. 07),〈由「死」寫「生」,「廚房」裡的療癒與救贖──從〈殺夫〉、〈キッチン〉談死亡、廚房空間與心靈療癒之間的隱喻〉,2012 研究生 國際學術交流「東京大學臺日研究生近現代文學研習會」,日本東京大學、臺大臺文所主辦。

評論、訪談與散論  Essays, Interviews, and Other Publications
A.評論Essays
  • 李筱涵(2024. 06.01),〈一株綻放的花,可以不結果嗎?林文心《滿花》的身體書寫與自然探問〉,《聯合報.副刊》。
  • 李筱涵(2023.04.15),〈無非都是愛:港版「家變」,拼起香港社運的幽暗日常——評陳慧《弟弟》〉,《聯合報.副刊》。
  • 李筱涵(2023.01.21),〈故事裡的故事,小說家的自我陳述——評陳雪《少女的祈禱》〉,《聯合報.副刊》。
  • 李筱涵(2022.10.22),〈愛與感知的冶煉——評張馨潔《你是盛放煙火,而我是星空》〉,《聯合報.副刊》。
  • 李筱涵(2022.06.11),〈因病重生:一場自由與救贖的生命療程——讀隱匿《病從所願》〉,《聯合報.副刊》。
  • 李筱涵(2022.04.16),〈校園內外永恆的成長試煉——評陳育萱小說《那些狂烈的安靜》〉,《聯合報.副刊》。
  • 李筱涵(2022.03),〈笑著笑著就哭了,飢餓時代的非常日常——陳栢青《尖叫連線》的現世寓言(寶瓶文化,2020)〉,《文訊》,第437期,頁126-128。
  • 李筱涵(2022.02),〈等待和平如果陀,但希望恆在——緬甸女詩人潘朵拉《和平正跨坐在我們的肩上》[李淑,趙曉惠譯](中山大學人文中心,2022)〉,《文訊》,第436期,頁138-140。
  • 李筱涵(2021.10.16)〈為父城造城的小女兒——林徹俐《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印刻出版)〉,《聯合報.副刊》。
  • 李筱涵(2021.07.24),〈以身殉愛,因痛成活——評崔舜華《貓在之地》(寶瓶出版)〉,《聯合報.副刊》。
  • 李筱涵(2021.07),〈私藏與藏私,抵抗時間的收藏家——夏夏《小物會》的人生百味〉,《聯合文學》第441期,頁92-93。
  • 李筱涵(2021.04),〈把毛病縮小的生命時間——《小毛病》和煦的醫者之眼〉,OpenBook深度書評。網路出版《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651》
  • 李筱涵(2020.04),〈愛到荼蘼,花事了:蔣亞妮《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幼獅文藝796期,頁73。
  • 李筱涵(2020.04),〈以詩問經,色身證法——讀崎雲《諸天的眼淚》〉,《聯合文學》,第426期,頁98-99。
  • 李筱涵(2019.03)〈魯蛇少女的愛情美學:李維菁的戀愛少女跌跤三部曲〉,《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藝文專欄」7期,頁107 - 114。
  • 李筱涵(2018.02月),〈重拾歷史鏡像碎片——談《終戰那一天》的非虛構寫作〉,《聯合文學》,400期,頁99。
B.訪談Interviews
  • 李筱涵訪談(2025.07.16),〈作家們的異地棲居:臺德書寫的跨境對話——施益堅X吳億偉〉,《聯合文學》雜誌,網路出版:《https://www.unitas.me/archives/56254》
  • 李筱涵訪談(2025.07.11),〈期待雨過的歷史微光:德籍臺灣女婿施益堅的大河小說《梅雨》〉,《聯合文學》雜誌,網路出版:《https://www.unitas.me/archives/56137》
  • 李筱涵訪談(2024.02),〈全球史圖象中的晚清帝國——吳翎君教授談《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近代史》〉,「聯經50.特別企劃」學者訪談。網路出版:《https://www.linkingbooks.com.tw/LNB/top/2024/linking50th/interview_02.html》
  • 李筱涵訪談(2022.03.02),〈「外文系」是如何煉成?中研院王智明從「落地轉譯」談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政治大學科技部計畫「人文.島嶼」學者訪談系列。網路出版:《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wangzhiming_a/》
  • 李筱涵訪談(2022.08.10),〈發現畸零者的生命政治:臺師大黃涵榆從「附魔」與「不死生命」談「疾病」〉,日,政治大學科技部計畫「人文.島嶼」學者訪談系列。網路出版:《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huanghanyu_a/》
  • 李筱涵訪談(2022),〈孫效智教授/生命教育的終極關懷〉,羅清華編,《不同的人生風景: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的故事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李筱涵訪談(2022),〈詹其峰臨床助理教授/以人為中心、利他的服務精神的核心價值〉,羅清華編,《不同的人生風景: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的故事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李筱涵訪談(2021.10),〈《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專輯》成書背後:專訪李隆獻先生〉,「專題企劃」,《臺灣中文學會通訊》第39期。
  • 李筱涵訪談(2021.04),〈日本漢學者在臺灣——訪鍋島亞朱華教授〉,「專題企劃」,《臺灣中文學會通訊》第39期。
  • 李筱涵訪談(2021.04),〈西方漢學者在臺灣——訪莫加南教授〉,「專題企劃」,《臺灣中文學會通訊》第39期。
  • 李筱涵訪談(2018.06.08),〈如何談好戲、觀活戲?往返文獻與田野的戲劇研究:專訪林鶴宜教授〉,「學人動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
  • 李筱涵訪談(2018.03.02),〈發現誕生於夏天的「臺灣文學」:赤松美和子教授專訪〉,「學人動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
  • 李筱涵訪談(2017.07.03),〈德勒茲哲學的在地開展:專訪李育霖教授〉,「學人動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
  • 李筱涵訪談(2017.03.22),〈穿梭於田野與影像之間的臺灣人類學:專訪胡臺麗教授〉,「學人動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
  • 李筱涵訪談(2016.12.12),〈人類學視野裡的宗教研究:專訪林瑋嬪教授〉,「學人動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
  • 李筱涵訪談(2016.10.17),〈重返史的整體,常民生活史研究:呂紹理教授專訪〉,「學人動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
  • 李筱涵訪談(2021.01),〈蔡素芬X魏德聖:擺盪於文學與電影之間 臺灣百年故事的雙向敘事〉,《聯合文學》,第435期,頁18-25。
  • 李筱涵訪談(2021.04),〈致那些生命中重要的小事:夏夏與吳妮民的「小」聚會〉,《幼獅文藝》,第808期,頁68-74
  • 李筱涵訪談(2021.03),〈林予晞——以光書寫的嗜讀者〉,《VERSE》第4期,頁67-72。
  • 李筱涵訪談(2020.01),〈遊於藝,說人間——西西大玩於世的人生視野〉,《聯合文學》,第423期,頁78-82。
  • 李筱涵訪談(2020.04.07),〈獨一無二的記憶食譜——焦桐談《為小情人們做早餐》〉,《自由時報.副刊》。
  • 李筱涵訪談(2020.07),〈此在與不在的香港——專訪謝曉虹〉,《聯合文學》,第429期,頁64-68。
  • 李筱涵訪談(2020.08),〈自由在我,大觀自在——專訪劉墉〉,《文訊》,第418期,頁132-139。
  • 李筱涵訪談(2020.10),〈浪跡文學異鄉的青春遊子——凌性傑〉,《聯合文學》,第432期,頁78-82。
  • 李筱涵訪談(2020.11),〈以字循家,直抵光的所在——訪林佳樺談《當時小明月》〉,《文訊》,第421期,頁142-144。
  • 李筱涵訪談(2019.09),〈最好不過日常,韓良憶:寫作的人,比較能面對無常〉《聯合文學》,第419期,頁64-68。
  • 李筱涵訪談(2019.11.24),〈戰後嬰兒潮飄浪的青年史——李敏勇談《私の悲傷敘事詩》〉,《自由時報.副刊》。
  • 李筱涵訪談(2018.03),〈歡迎來到「山羌圖書館」——專訪連俞涵〉,《聯合文學》,網路出版:《https://www.unitas.me/?p=1627》
  • 李筱涵訪談(2018.03),〈小說,是還原生命的本質——專訪凌明玉〉,《文訊》,第389期,頁49-52。
  • 李筱涵訪談(2018.04),〈用黑眼睛照亮世界——專訪鴻鴻〉,《聯合文學》,網路出版:《https://www.unitas.me/?p=2414》
  • 李筱涵訪談(2018.06),〈願你們自由——專訪陳思宏〉,《聯合文學》第404期,頁78-82。
  • 李筱涵訪談(2018.08),〈寫一場更真的愛戀 :少女小說家馬蘇蘇的創作之路〉,「鏡文學:作家特寫」,網路出版:《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news/137》
  • 李筱涵訪談(2018.10),〈走過天亮,停在沒有的生活——專訪言叔夏〉,《聯合文學》,網路出版:《https://www.unitas.me/?p=4691》
  • 李筱涵訪談(2018.11),〈林靜儀X夏夏——女人:被消失的正常身體〉《聯合文學》第409期,頁46-51。
  • 李筱涵訪談(2017.11),〈李昂:春回,是與身體深處和解〉,《聯合文學》第397期,頁28-33。
  • 李筱涵訪談(2017.10),〈單純其實是複雜的集大成(訪鄭宜農)〉第396期,頁106-107。
  • 李筱涵訪談(2017.08),〈“ hello, goodbye”我的紙上青春(訪許瞳)〉,《聯合文學》第394期,頁66-68。
  • 李筱涵訪談(2017.08),〈行路,永無止境——吳緯婷《行路女子》〉,《幼獅文藝》,第764期,頁83-85。
  • 李筱涵訪談(2017.07),〈敘述「我」,始終是艱難的事——盛浩偉《名為我之物》〉,第763期《幼獅文藝》,頁82-85。
  • 李筱涵訪談(2016.09),〈出版與寫作的雙向人生——專訪陳雨航〉,《幼獅文藝》,第753期,頁34-37。
C.散論Other Publications
  • 李筱涵(2024),〈臺灣第一批文學女團與她們的產地——張漱菡主編《海燕集》〉,《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 李筱涵(2019),〈敲散隔間,擁抱每顆坦露的心——導讀〈秘密廁所〉〉,廖之韻主編,《性別平等議題多元選讀本》,臺北:奇異果文創。
研 究 計 畫 Research Projects
  • 2023/08/01-2024/07/31,「戰爭、跨域、現代性:冷戰視閾下的港、臺「故事新編」小說與 在地現代主義美學的典律化歷程」(112年度科技部人文與社會科學博士論文寫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