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Maker

作者看日治時期的鹿港已不再繁華,遠遠不及已經現代化的其他城市。
覺得甚是感歎,而寫了這首鹿港,以緬懷這曾是台灣第二大城的鹿港。

乾隆晚期,鹿港與蚶江口正式設口開渡,展開鹿港的黃金時期。鹿港迅速成為中部第一大港、台灣第二大城,出現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俗諺。但是道光年間後,海岸淤積嚴重,鹿港逐漸沒落。而聞名全台的不見天街,也因日治時期總督府「市區改正」的政策遭到拆除。

整首詩的前段描述了鹿港往日興盛的情景。下段情感轉變,原本繁華的景象都成為過去,最後一句完整呈現作者對於鹿港滄海桑田、人事已非的感慨。

作者從小學習漢學,飽讀儒家與諸子百家經典,只為長大後考取科舉,為百姓服務。卻遇上改朝換代,異族統治下,雖仍是社會中流仕紳,且授紳章勳六等。但看到過往舊城被改正,一股民族心油然而生,卻無處發洩,只得吟詩。藉著鹿港的滄海桑田,說明台灣的人事已非。

鹿港的衰是時代潮流推進而不可避免的,
雖然昔日的繁榮今日已無法再親眼看見,
但是藉著文獻資料與傳說,
留給我們後人無限想像空間,
而那個風華一代的鹿港仍根植在我們心中......